未來—諜變長江口
日期:2017-03-18 05:12:12 作者:未來—諜變長江口-江蘇海宏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12.5米并非結束,長江口剛剛破題。”在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正式開通之后,交通運輸部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局長馮俊說,長江口只有一條主航道能通行大型船舶的局面不會一直存在,包括北港、南槽在內,都已經有了遠期的增深規劃,一項寄托了幾代國人夢想的百年工程正朝著更加宏偉的目標邁進,20年后,現代化的長江口航道體系將呈現。
馮俊所說的現代化長江口航運體系,來自2010年8月交通運輸部批準的《長江口航道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未來10至20年要建成以長江口主航道為主體,北港、南槽和北支等航道共同組成的,安全暢通、保障有力的現代化長江口航道體系。
歷經五載繪就藍圖
2015年、2020年、2030年,通過長江口的貨運量預計分別達到10.5億噸、12.5億噸和15億噸。這是權威部門作出的預測。
中國工程院發布的《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評估報告》指出,今后10至20年,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階段,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仍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長江中上游沿江省市承接長三角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將繼續保持在中西部地區的領先地位,成為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的先導區域。長江水運在長江沿線地區參與國際競爭,在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產業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將進一步加強,并將繼續在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貨進口和集裝箱運輸以及江海中轉運輸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長江口的貨運量將持續、快速增長。
除了貨運量逐年上升,未來通過長江口的船型也將更加復雜,除了不同噸級的油船、散貨船、集裝箱船和雜貨船以外,還將有大型郵輪和裝載港機設備的外伸距長的特種船等。
“依據貨運量發展預測,通過長江口的船舶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274262艘次、337437艘次和400612艘次。到2016年左右,現在的長江口航道的瓶頸段將趨于飽和。”長江口航道管理局綜合規劃處副處長李文正說,正是著眼于長江口航道的可持續發展,2005年長江口航道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后,就著手組織開展《規劃》編制工作。針對長江口實際情況,以國務院批準的《長江口綜合整治開發規劃》和《長江干線航道總體規劃綱要》為指導,該局在密集調研、廣泛研究的基礎上,系統研究了長江口航道發展的外部環境、建設必要性和建設條件后,用了近5年時間完成《規劃》的編制。
“一主兩輔一支”分層開發
“長江口是一個‘三級分汊、四海入口’的巨型復雜河口,現在這個三級分汊河口只有經過治理的12.5米深水主航道和南槽自然水深具備通航條件,其他入海通道都尚需進一步開發治理。”李文正說,《規劃》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預期、長江口各航道的自然條件、開發潛力、通航能力和在腹地物資運輸中的作用,從長江口航道發展的全局和可持續發展出發,確定了用10至20年時間重點建設“一主(主航道)兩輔(南槽、北港航道)一支(北支航道)”航道體系的明確目標。20年后,長江口將有4條航道通航。
據了解,《規劃》是長江口航道發展史上首個科學完整的規劃。在這部凝聚著長江口開發建設者無數心血的《規劃》上,記者看到未來的現代化長江口航道體系將呈現出畫卷般美好的圖景。
首當其沖的是主航道,上起徐六涇,下至長江口燈船,由長江口深水航道(南港北槽航道)、南港航道和南支航道組成,全長約181.8公里,是長江干線航道的組成部分和長江口航道的主體。主航道是大型集裝箱船、干散貨船和油輪進出長江口的主通道,是長江下游鐵礦石、原油等大宗散貨海進江中轉系統和南京以下港口江海物資轉運系統的重要基礎設施。依據《規劃》,主航道要滿足5萬噸級集裝箱船全潮、5萬噸級散貨船滿載乘潮雙向通航,兼顧10萬噸級集裝箱船和10萬噸級散貨船及20萬噸級散貨船減載乘潮通航要求。目前,12.5米深水航道已經正式通航兩個多月。
接下來是北港航道和南槽航道,這兩條航道也將在未來長江口現代航道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按照《規劃》,北港航道將滿足3萬噸級集裝箱船乘潮通航及5萬噸級散貨船減載乘潮通航,南槽航道需滿足萬噸級船舶乘潮通航要求。
最后是北支航道,這條上接南支航道上段,下至長江口外,全長約85公里的航道主要為海門、啟東、崇明等地臨港工業和經濟發展服務。北支航道近期利用自然水深通航,今后根據河勢演變、治理工程情況和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研究規劃尺度。
“我們會根據經濟發展需要逐步提高航道水深,力爭用10至20年時間,逐步實現《規劃》中北港航道和南槽航道的通航目標。”馮俊說。
腳踏實地 落實規劃
“盡管在未來的長期建設過程中,將遇到水資源綜合利用、河勢控制、支持保障建設、人才隊伍培養等問題,但長江口深水航道體系的建設步伐必將鏗鏘向前。”說到長江口的未來,馮俊信心十足。
馮俊告訴記者,長江口是一個水、沙、潮量巨大的大型復雜河口,其航道治理及日常維護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技術難題,需要結合航道治理和維護中所面臨的新問題不斷開展科研攻關工作,逐步提高航道信息化水平,為實現長江口航道的暢通、安全、可靠運行提供科技保障。
馮俊表示,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將按照《規劃》要求,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信息技術,全面推進航道建設與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長江口航道現代化水平。
據了解,為了科學規劃建設長江口航道,今后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將加強上海河口海岸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通過必要的基本建設和科研課題支撐等,加大對科研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加快重點實驗室和專業技術人員水平的提升,大力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改善研究條件。充分發揮科研中心在解決長江口治理和航道建設、維護的技術難題以及長江口水域工程泥沙技術問題的作用。同時,加大前期科學研究、工程動態跟蹤及分析研究和定期監測研究,形成完整的科研服務體系。加強長江口實測資料采集和整編力度,維持并完善水文泥沙波浪監測系統,根據航道開發治理的需要增設水文站點,增添先進的現場地形、水文、泥沙觀測儀器,為長江口航道建設和科研提供基礎資料和技術保障。
此外,長江口航道管理局還將通過數據庫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和網絡技術的集成與開發,構建“長江口數字航道”,為長江口航道的規劃、管理、建設、維護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平臺;進一步開發和完善AIS(船舶安全識別系統)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滿足長江口航道規劃、建設和維護及管理的要求。
“在建設現代長江口航道體系中,我們將繼續發揚‘長江口精神’。”長江口航道管理局黨委書記范亞祥表示,歷經13年艱苦建設的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不僅造就了一批高素質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錘煉了一支敢打、能打勝仗的建設隊伍,積累了重大工程管理的寶貴經驗,更重要的是孕育了堅持科學、勇于創新、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長江口精神”。 “長江口精神”是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功的關鍵所在,也必將在今后長江口開發中引領大家迎難而上、知難而進。
成就的不僅是航道
“在現代化長江口航道體系建設中,我們將更加注重航道疏浚泥沙的處理和綜合利用。”馮俊說。
現在,根據長江口疏浚資源,上海造地公司已經在橫沙東灘造了2.6萬畝土地,接下來,計劃再增加15.4畝土地面積。現在的橫沙島近52平方公里,相當于再造兩個橫沙島,航道疏浚泥沙將在造地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長江口航道體系的建設還能為上海新生深水岸線資源創造條件,為流域產業布局和城市規劃創造條件。
2008年,國務院批準了《長江口綜合整治開發規劃》,涉及航道開發、河勢控制、防洪防潮、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河口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是長江口綜合開發的指導性文件。2009年國務院進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和“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2010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并首次提出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定位。長江口航道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機遇期。2010年8月《長江口航道發展規劃》獲交通運輸部批準。
科學保護有序開發 一個都不能少
“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已順利竣工驗收,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并不會因為工程的結束而淡出,相反將肩負更多的航道建設任務。”7月22日,交通運輸部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副局長姜明寶對記者表示。
“長江口各條航道間有序開發的藍圖已經繪就,在推進‘一主兩輔一支’的長江口現代航道體系建設中,我們將堅持科學保護和有序開發,一個都不能少。”姜明寶說。
他表示,堅持科學保護、有序開發長江口,首先要處理好《長江口航道發展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關系,注重航道建設與河道治理、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調發展,發揮長江口綜合整治開發的整體效益。
“這是我們對長江口航道規劃的原則之一,也是建設長江口航道體系的前提。”姜明寶說。
“在長江口航道體系建設中,我們將借助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積累的先進經驗,堅持科學論證、科學規劃、科學組織、科學管理,繼續發揮科技創新的威力。”姜明寶告訴記者,長江口仍將是科研成果的高產地。長江口洲灘眾多,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為此,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將更加注重航道科研隊伍素質的提高和研究手段的完善,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全面推進航道建設與管理的科技進步,不斷提高長江口航道現代化水平。
“任何一項工程的開展都不可避免地會對周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影響,長江口深水航道建設工程也不例外。”姜明寶坦言,為了彌補長江口航道體系建設給生態帶來的不利影響,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將繼續與有關單位一起,承擔長江口生態系統修復工程。
對于長江口生態的保護措施,長江口航道管理局有詳盡規定,就連施工船舶產生的污水和垃圾都必須由具有資質的單位統一收集處理。
“環境污染事故風險評估同樣不容忽視。”姜明寶說,針對長江口航道船舶污染事故進行模擬后發現,船舶污染事故對區域環境影響較大,所以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專門建立了長江口航道突發性船舶溢油事故的應急反應、生態評估和處理機制,以應對船舶溢油等突發性污染事件。
“我們將繼續堅持在航道建設和維護期間遵循生態與經濟并重和生態補償原則,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盡量避開重要水生生物的洄游、產卵時節,保留合理的洄游通道,以減緩規劃實施對敏感物種及其生活環境造成的影響。此外,落實增殖流放等生態補償和恢復措施,使長江口水域的生物多樣性盡快恢復,從而降低航道發展對長江口生態系統的影響。”姜明寶表示。